港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22-09-13 17:17:28 IT技术网 互联网
浏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港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华为收购港湾为什么要李一男工作两年

出生年月:1970年籍贯:湖南毕业院校:华中理工大学经历:1992年,研究生第二年的时候李一男在华为实习。1993年6月,毕业后即加入了华为。两天时间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坐上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2000年,李一男带着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创建港湾网络。公司迅速发展后,成为华为对手。2006年6月,华为收购港湾网络,李一男回到华为,任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2007年12月,华为内部公告任命李一男为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2008年10月,百度任命李一男为该公司首席技术官(CTO)。编辑本段李一男印象在很多华为人的记忆里,1998年前的李一男是个集科学天才和处世弱智于一体的大男孩形象。当时,27岁的李一男已经是华为主管技术开发的副总裁。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李一男又黑又瘦,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技术出身的他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书生气十足,没有什么为人处世的概念。曾在华为研究院工作的一位员工说,李一男少年得志,很少对人假以颜色,对其他副总也是态度粗暴,和任正非很相像。这可能源于他的单纯,不知道去了解如何做人,或许压根是不屑于了解。但是,李一男对技术发展趋势,对产品走向具有惊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把握能力。这是任正非曾经想将李一男作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华为给李一男的舞台不可谓不大,李一男在华为不可谓不得志,不可谓不风光,可谓前景光明,前途无限。但是,李一男毅然决然辞职北上创业了。这里面固然有他想摆脱任正非的影子,自立门户的诱因。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敏感地觉得,李一男的离开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人事关系原因。编辑本段出走华为李一男的出走,任正非痛心不已。据知情人士描述,当年任与李之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而类似于师生或者父子的亲情,提起李时,任正非常感慨不已。另外,华为某高层证实,任正非由于自身脾气的关系,对已经担任常务副总裁的李一男非常粗暴。一旦做错什么事情,任正非说骂就骂,说踹就踹。情形就像一位脾气暴躁的父亲惩罚性格倔强的儿子,或者像过去的老司机训练学徒,由于师傅在旁而过于紧张,该向左打轮的时候打反了方向,老师傅不出声抬腿就是一脚。这种方式现在在驾校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但是,老师傅的心理却很有意思。他们由于技术好对人要求高,看得上的人才要求严,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对于看不上的人,“根本懒得理他。”一位老师傅说。编辑本段自主创业李一男和华为的股权结算是价值1000多万元的设备。李就靠着这1000多万的设备2000年在北京创办了港湾网络公司。创业时,李一男带走了不少顶尖的研发和销售人员,这种暗渡陈仓的手段让华为损失惨重。任正非的心情从痛惜又转变为恼火。李一男创业后根本不见记者,遇人只谈对行业的看法,没再提过华为一个字。但是李一男丝毫不领任正非过去的“情谊”。他很清楚华为的优势,也更清楚华为的劣势。港湾公司由最初代理华为的产品到生产类似的产品,由代理商发展为华为的竞争对手。目前,在宽带IP产品领域,港湾网络市场占有率在7%-8%,而华为也不过10%-15%。二者已形成全面竞争。有人认为,李一男在技术开发上的眼光和任正非的“压强原则”早就存在深刻分歧。华为在移动通信领域犯过两个错误。一个是基于PHS技术的小灵通(无线市话)。第二个是被人称为“华为豪赌”的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但任正非并不后悔,始终在瑟瑟的“寒风”中咬牙等待3G牌照的发放。但是,李一男似乎更加重视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例如1998年,他(李一男当时尚在华为——作者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记者问:现在大家都在谈第三代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第三代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机会是不是更大一些?李一男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对移动通信看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品牌问题,品牌首先要体现在销售上。可以坦率地讲,如果中国的通信企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不能有所作为,很难想象他们在第三代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从市场的角度说,没有第二代的销售,你就不可能对移动通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没有这样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渠道,第三代的产品又靠什么推向市场。用户对你一点认识都没有,你怎样证明你的实力?所以我认为,国内企业没有第二代的发展,在第三代市场上是不会有大的进展的。从公司的发展讲,没有第二代产品产生的利润,怎么支撑第三代产品的开发?第三代开发的投资要远大于第二代。除资金外,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积累。没有第二代的开发怎么会凭空产生第三代的开发力量。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要想跳过去是困难的。我们通过ETS积累了大量的开局经验,也积累了终端生产的经验,这些经验用在GSM的开发上,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好处,使得我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任何人才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从循序渐进的规律。李一男在华为期间,对技术开发的思路和策略未必符合任正非的压强原则,也未必认可《华为基本法》中的所有内容。他出走时的行为,以及港湾与华为的竞争,都多少显示出他的“无情”。编辑本段回归华为2006年6月6日,港湾网络与华为联合宣布,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给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谅解备忘录。业内估计,随后的整合中,华为支付了近5000万美元的现金,及调拨了大量资产。之后,任正非在杭州会见了李一男等港湾管理层:我是受董事长委托而来的,是真诚欢迎你们回来的,如果我们都是真诚地对待这次握手,未来是能合作起来做大一点的事情的。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负太多沉重的过去,要看未来、看发展。任正非将他们之间的矛盾归咎于风险投资,“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任正非甚至于表示了歉意:这两年我们对你们的竞争力度是大了一些,对你们打击重了一些,这几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我们自己活下去,不竞争也无路可走,这就对不起你们了,为此表达歉意,希望你们谅解。任正非同时强调,“如果华为容不下你们,何以容天下,何以容得下其他小公司。”2006年9月,李一男重新回到深圳坂田华为公司总部,出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工号:59056。2007年年末再次传出传闻,李一男将再度离开华为创业,创业的方向不再与华为主业有冲突,是电信设备测试仪器仪表领域。不过,12月末,华为公司发出内部公告,任命李一男为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编辑本段加盟百度2008年10月6日,百度任命前华为公司副总裁、首席电信科学家李一男为该公司首席技术官(CTO),任命从即日起开始生效。百度董事会主席兼CEO李彦宏表示,李一男是中国自主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拥有杰出管理经验,相信他的加盟将带领百度的产品技术团队攀上新的高峰。有接近华为与李一男的人士认为,作为技术天才的李一男,对通讯和IT行业有着非常敏锐的技术前瞻性。李一男离职华为加入百度,是华为收购港湾的一个很理想的结局。李一男的加盟也意味着,百度CTO职务在空缺一年多时间后有了新人选。曾有业内传闻称,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的老朋友威廉-张可能接替刘建国出任CTO职务,不过百度随后给予否认。后来,百度任命威廉-张为首席科学家。

被誉为华为继承人,多位大佬赏识,却选择自立门户,如今怎样?

这世界上从来不缺乏天才,只是对比普通人的庞大数据来讲,天才便显得万里挑一。就像普通人也经常会偏心一样,造物主在创造人的时候,也会偶尔偏心将一些人的某些方面塑造得完美不像话。

例如惊艳的外貌,例如绝顶的聪明,例如显赫的家室,例如坚韧的性格,外在的内在的一个不落地投加在人类身上。

有人生来孤苦,就有人生来带福,这样看来,造物主也不甚公平。李一男就是一个被赋予绝顶聪明的人,在华为工作短短两年就被任职为副总裁,一度被誉为华为"继承人",前途不可限量,可他却在这样的巅峰时期脱离华为,自立门户,这样一位集头脑与勇气为一身的男人,现在如何了?

天才少年一路开挂

1970年,李一男在湖南出生,生来就智商奇高的他在十五岁就考入了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老天在他出生时就给他点亮了智商这一颗灯泡,让他一路开挂学习进度远超同龄人,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当时很著名的学府。

华中理工大学即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即使是现在,大学学子遍地都是的前提下,华中科技大学也需要很高的分数才能踏进学校的大门,但以前能上大学的人都很少,能像李一男这样十几岁就进入其少年班的更加少之又少了,说他是"天才少年"一点不为过。

就这样李一男在华中理工大学按部就班地读完了本科,踏入了读研的阶段,并在1992年,即研二时期进入华为公司实习,许是这一段实习时光给李一男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以及欢乐,所以李一男在研究生毕业后就选择在华为工作。

李一男与华为其实是一次愉快的双向选择,华为为他提供了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李一男为华为提供自己杰出的个人能力创造巨大价值,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李一男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他可能是华为公司晋升最快的一位员工,进入华为两天就成为了华为的工程师,半个月后就提升为主任工程师。

这都不是最令人艳羡的,除此之外,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入职华为两年后就被提拔为中央研究部总裁,也就是整个华为的副总裁,时年27岁。

这个晋升速度,怕是华为任何一个高管都不曾预料到的,但能力创造价值,他能为公司提供相对等的价值,就值得坐在副总裁的位子上。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是很欣赏这个后生的,后生虽可畏,但也值得培养。所以任正非已经不单单拿李一男当一个普通的下属对待了,他对待李一男的态度,多了一些师父对待徒弟,老父亲对待儿子一样,多了一层严格,也多了一层期待。

脱离华为,自立门户

本来李一男的未来算得上是前程似锦的,但有才能的人似乎总是不安于现状。李一男不满足于仿佛被安排好的锦绣未来,他也有满腹才华的人普遍拥有的心高气傲,才会在最鼎盛的时期选择离开华为,放弃一个大公司的副总裁高位选择自己创业。

任正非的多番劝慰也未能留下他,这样一个人才的流失,在任何一个公司看来,都是一大损失,未来他不管进入哪个公司,都将是一大助力。

如果进入同行,那更将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果自立门户,那么他在华为工作的几年都将成为他的垫脚石,为华为建立一个对手。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华为都不会想就这么放他走。

可不想放是一回事,真的留不住是另一回事,最终李一男还是拿着从华为清算的一千多万元设备北上,在北京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公司,取名为"港湾网络公司"。

当初李一男离开华为时可能知晓任正非的担忧,便跟任正非协议他自立门户只是成为华为的代理商,不会生产类似的产品成为华为的对手。

可港湾科技前期或许确实只是华为的代理商,但后来李一男不想局限于此,他想将自己的公司推向市面,广开销路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于是他单方面毁约,并开始生产产品设备。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华为的产品设备,况且李一男离开华为时,还带走了华为的一批顶尖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这种明修正道暗度陈仓的手段为华为培养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栽了跟头,辗转几大公司,最终却锒铛入狱

港湾科技发展越来越好,华为肯定会忌惮,任正非也从李一男出走时的痛惜转变了态度,对待前途无量的手下可以是老师,而对待实力强劲的对手,他只能当刽子手了。

华为开始向港湾科技施压,从2003年起,任正非就很有先见之明的开始针对港湾科技。华为毕竟是成立多年的大公司,港湾科技才刚刚起步,就犹如出生的牛犊,虽不怕虎,或许也能僵持许久,但终究也打不赢老虎啊。

2006年,成立六年的港湾科技还是被华为公司彻底收购。同年9月,李一男回归华为,再次出任副总裁一职。但李一男可能从来没想过长留华为,仅仅两年的时间后,2008年十月,他再度离开华为并被百度任命为首席技术官。

就像任正非很欣赏李一男一样,百度的董事会主席兼CEO同样对李一男赞赏有加,并声称百度的首席技术官全世界找不出三个人可以胜任,而李一男就是其中一位。

此后,李一男在百度公司领导了百度"阿拉丁"等计划的研发,在职期间为百度创造了很多价值。

但百度同样没能留着这样一位才能过人的人才,李一男就像一股狂傲不羁的风,在哪里都只是路过一下,为那里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又潇洒地收拾包袱走人。

2010年,他离开百度出席中国移动旗下12580的首席执行官,但不过一年,他又辞去12580的首席执行官职位。

2011年8月,李一男加盟金沙江创投,此后一直专注于投资早期互联网、通信和软件等领域的创新企业。

李一男跌宕起伏的跳槽之路好像终于平静下来了,接下来应该安安分分搞投资赚大钱才对。谁也没想到,虽一度跳槽,但因能力出众,前途依然一片明亮的李一男会在2016年被检方指控。

华为港湾的战争与和平创业故事

6月7日,一份谈话记录出现在华为公司的电子公告栏上。这份2200字的谈话记录更像是一封公开信,一封给港湾网络员工的公开信。

"我代表华为与你们是第二次握手了,首先这次我是受董事长(孙亚芳)委托而来的,是真诚欢迎你们回来的……"公开信的作者是任正非,很少在媒体面前露面的华为总裁。

这是华为正式对外宣布并购港湾网络的第二天。当外界还在揣摩华为收购港湾的真实意图时,任正非以这种方式解释着他的看法。

这是一场被部分市场人士称作"江湖恩仇录"的并购。故事的主角是任正非和李一男,后者是港湾网络的总裁,一个曾被任正非最器重的爱将,后来也是任正非在商场上最顽强的对手。

五年后的回归

高手的较量,终有结局。

5月10日,任正非与李一男既没有选择北京,也没有选择深圳,而是选择了在华为3COM的总部杭州见面。正是这次见面最终促成了华为和港湾的合作备忘录。

李一男和副总裁黄耀旭、彭松在这次会面中得到了任正非最郑重的承诺:"非常欢迎你们加盟……我来见你们就是让你们放心……我是获董事长及整个管理团队授权而来的,我们没有什么弯弯绕,我们也不纠缠历史。"

"我代表EMT(董事会及公司管理层)团队,会真诚地处理这个问题的,不要担心会算计你们,而是会合理地给你们安排职位的,不光是几个,而是全部。"在谈话记录中,任正非说。这是5年后,任正非少有地面对自己曾经最欣赏的手下。

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李一男曾在华为创造了一项至今无人能突破的提升纪录:2天升任工程师,2个星期升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任中央数据部副总经理,2年后成为中央研究部总裁以及华为总工程师,4年后,27岁的他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2000年底,李一男创办了港湾网络,成为华为在企业级数据通信市场的主要对手之一。

黄耀旭,在华为任职10年,曾任华为主管研发的副总裁,从华为带走了包括南方研究所所长在内的30多名研发人员创办了深圳市钧天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初,钧天科技被港湾收购,黄耀旭成为港湾副总裁。

彭松,曾是华为市场主管副总裁,掌握着大量电信大客户资源,跟随李一男一起从华为出走,成为港湾网络的创始元老之一,担任港湾网络高级副总裁。

实际上,港湾中的原华为人士远不止这些,从公司高层到基层研发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年跟李一男从华为出走的,只不过由于受到港湾2004、2005年的波折动荡以及西门子并购事件的影响,已经有大批员工从港湾离职,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华为的"挖角"下回到了华为。

在最终将港湾网络并购后,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正非试图用文字缓解华为旧将的顾虑。"分分合合也是历史的`规律,如果把这个规律变成沉重的包袱,是不能做成大事的。患难夫妻也会有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岂能白头呢?只要大家是真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从现在开始,前半年可能舆论界对你们会有不利的地方,但半年后,一定是十分正面地评价你们的行动。"

在安抚港湾员工的同时,华为内部也在稳住员工的情绪。

"战争只是手段,战争的目标是为了争取和平。因此我们在‘和平解决’的基本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应该有战略眼光和决断……我们上下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应该以宽阔的胸怀迎接这个和平时刻。"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6月5日的吹风会上说。孙亚芳甚至将这场并购和当年北京和平解放意义相提并论。

都是西方基金惹的祸

从曾经隆重欢迎李一男内部创业到后来市场上的"刀刀见血",再到如今的"第二次握手",华为与港湾关系的曲折与轮回已经不能用一般的商业规律作为解释。

2000年,时任华为副总裁的李一男选择从华为内部创业的时候,华为正处在困难阶段,任正非当年发表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李一男在"内部创业个人申明"中这样表示,"华为在数据通讯领域是一个相对薄弱点,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机会",李一男的初衷是代理华为的路由器及数据通讯产品,建立华为数据通讯产品的培训基地,同时集成一些与华为产品没有冲突的其他产品。因此他的创业是唯一在华为内部开了欢送会的,并且得到了任正非的鼓励,"你们开始创业时,只要不伤害华为,我们是支持和理解的。"

但随后,华为内部跟随李一男展开创业高潮,不少技术骨干和高层都纷纷出去创业。"你们走的时候,我们快崩溃了,那时好像只要是在华为待着的人,都被认为是很奇怪的,好像没离开华为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在会谈记录中,任正非回忆说。

最终事情的发展还是超越了两个人的考虑,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思科官司的影响下,华为再次发力数据通信市场,而2003年的港湾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公司,华为与港湾的冲突终于爆发。

回忆起当初的竞争,任正非把责任归咎为西方风险投资。"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任正非说。

此后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内部成立了"打港办",对于华为的市场人员来说,只要是有港湾参与的竞标,无论多低的价格都一定要成功,否则就自动走人,双方竞争的惨烈程度已经完全公开化。

"这两年我们对你们的竞争力度是大了一些,对你们打击重了一些,这几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我们自己活下去,不竞争也无路可走,这就对不起你们了,为此表达歉意,希望你们谅解。"5月10日,任正非对李一男这样解释对港湾的打击。

港湾网络虽然陆续获得了包括华平投资等多个风险投资的多轮注资,但2004年,港湾的上市计划最终因为匿名邮件泄露引发了"虚造业绩"、"资金链断裂"的诸多流言,从而导致了港湾第一次严重的离职高潮,上市计划最终流产。

随后的2005年,由于华为以知识产权诉讼施压,致使港湾网络和西门子之间的主要资产转让也在签订协议后泡汤。2006年的5月,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华为最终将港湾收回囊中。

事实上,任正非也正视了港湾带给华为的改变。"这5年来说,没有你们离开公司,我们还发现不了公司这么多严重的问题。感谢你们的存在,华三(华为3COM)成长之快与此有很大关系。"

故事暂告一段落的结局是,港湾回到了华为的怀抱,虽然是以收购的方式。"不一定会说你们输了,我们赢了,应该说我们是双方都赢了。"在5月10日的会谈中,任正非说。

现在华为和港湾是什么关系?

华为将从华平手中购买港湾网络的股权,从而成为港湾的第一大股东。

引用 2006年06月02日 09:21 重庆商报

本报讯 昨日下午,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华为将从华平手中购买港湾网络的股权,从而成为港湾的第一大股东。此前,有传闻说港湾网络将要卖给西门子。不过,最新的进展表明,昔日的两家竞争对手华为和港湾网络将最终走到一起。

2000年底,时任华为副总裁,被业内广泛认为是任正非接班人的李一男,出人意料地北上北京,另起炉灶创办港湾网络。以仿照华为模式建立起来的港湾,最终因资金不够、短期内无法上市以及主要投资方华平的退出等等原因,将于近期卖给华为。据接近谈判的内部人士透露,港湾的所有内部运营和商业合同都已经停止,内部正在准备接受华为的整编。李一男本人到底去向何方,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变数。但是,华为的收购已经成定局。

华为港湾结束"父子"厮杀 任正非李一男恩怨轮回 2006-06-13 02:18:4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网友评论3 条 论坛 历经5年之后,港湾归顺华为。在这5年之中,备受器重的爱将成为最具杀伤力的“背叛者”,昔日的母体子体变脸为最强硬的对手。5年的厮杀较量,当硝烟散尽,任正非与李一男重新站在一起“第二次握手”时,让人不禁慨叹这聚散离合的江湖,这轮回报应的宿命。

收购港湾的真正意图

现实总是超出人们最丰富的想象。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港湾网络与华为6月6日联合宣布,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与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备忘录。根据备忘录,转让的资产和业务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的资产、人员、业务及与业务有关的所有知识产权,华为将自己最顽强的对手收入囊中。

对这次收购,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放在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任正非身上也“不可思议”。一位在华为常年从事IP研发的人士对记者说:“港湾的业务与华为3COM几乎重叠。不能想象他们如何同时存在。至于DSLARM,华为自己占有国内市场最大份额,根本没必要再购入港湾的DSLARM产品线。”他认为公司发展与业务整合应该不是华为收购港湾的真正理由。

“真正理由是让李一男的港湾消失。”一位在华为与港湾都工作过的邹姓人士这样理解任正非的收购行为。他对记者说,港湾不论在技术还是市场上对华为都没太大威胁,但它对华为内部人员的心理冲击却很强烈。“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前后超过3000人,他们中很大比例都选择了创业,大多也是运用华为的技术,模拟华为运作。其中港湾是做得最大的。如果港湾最终成功,或是上市,或是高价卖给外资,那它将对华为人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要知道华为有很多老员工,他们手中都有足够创业的资金和技术。”

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李一男曾在华为备受器重:两天升任工程师,两个星期升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任中央数据部副总经理,两年后成为中央研究部总裁以及华为总工程师,4年后,27岁的他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这种提升速度曾使许多人猜测李一男可能成为任正非的接班人。

就在李一男在华为地位如日中天之时,2000年,30岁的李一男靠与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元设备创办了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成为华为在企业级数据通信市场的主要对手之一。他临走时还挖走了华为100余名顶尖的研发和销售人员。

也许正是李一男港湾网络的“示范效应”,许多人离开华为自行创业。不论是黄耀旭的钧天科技,还是刘平的格林耐特,这些华为系企业为了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纷纷开始同华为正面竞争。

任正非在一份刚刚公开的内部谈话记录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你们走的时候,我们快崩溃了,那时好像只要是在华为呆着的人,都被认为是很奇怪的,好像没离开华为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

对港湾华为实行了最强火力的狙击。华为员工讲,一度华为和c isco共同竞标,只要港湾加入,c isco当即退出,因为港湾和华为都可以打到三折价。与港湾竞标,即使一分钱不赚华为也要拿下。港湾在强大竞争对手的打压下,在与华为知识产权的纷争中,境况日益困窘,在失去上市与被西门子收购的机会后,最后被华为收编。“任正非让大家看到了背叛华为者一个最惨烈的收场。”上述邹姓人士这样说。

曾有人将任正非比做剑客,将李一男比做书生。但任正非既非剑客,李一男也非书生,他们都是商人,他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商业逻辑。在此次收购中,由于李一男失去对港湾的控制权,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任正非,除了警示妄图步李一男后尘者外,还收获了什么?

“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避免以后养虎为患。”前述华为人士认为。

从规模上来说,港湾远不是华为的对手,但它在技术开发与产品线完善方面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港湾被称作“小华为”、被基金公司称作“难得一见的好项目”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基金公司的进入将港湾推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为华为的心腹之患。

这一点在任正非的内部谈话中提到最多:“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竞争对手也利用你们来制约华为,我们面对了基金、竞争对手更大的压力。”

如果港湾得到基金的再次投资和继续支持,或是成功上市,或是再有类似西门子的外资来收购港湾,对华为来说就可能是一个很坏的消息。然而这些“如果”都没有变成现实。现实是基金急欲脱手套现,等不及港湾上市或是卖给除华为之外的任何一家企业。任正非吃掉了港湾,干净利落,避免了夜长梦多。

李一男重返华为?

有人认为港湾回归华为就意味着任正非与李一男一笑抿恩仇,但现实真会如此顺理成章吗?

在华为与港湾签约之后,李一男向港湾内部员工发了一份邮件。李一男写道:“由于管理层,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内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机遇,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对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屈一指的企业。华为表示,整合之后,愿意真诚地给大家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激励计划。”

文中李一男以战败者的口吻坦陈了自己的过失与责任,转达了华为对港湾原职工的待遇承诺。作为被收购企业总裁的他能说的也只能是这些了,他未来的位置也将由华为来决定。

在内部谈话中任正非这样谈到了安置问题:“我代表EM T团队,会真诚地处理这个问题的,不要担心会算计你们,也会合理地给你们安排职位的,不光是几个,而是全部。”“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负太多沉重的过去,要看未来、看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点矛盾、有点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分分合合也是历史的规律,如果把这个规律变成沉重的包袱,是不能做成大事的。”任正非的表态让人感动。

然而一位接近李一男的人士认为,以李一男的性格,他回华为的可能性极小。“他个性强,不会受控于人。”这一性格从他与同样个性强的任正非分道扬镳时已见端倪。

与华为的渊源与恩怨也使得离开华为6年的李一男难下重返华为的决心。’现在是基金公司控制港湾,如果是李一男主导,他卖给谁也不会卖给华为。”上述邹姓人士说。“李一男出走华为是有预谋的。特别是早期,港湾是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2000年到2001年间受整个大环境影响,华为不太景气,港湾策反了许多华为员工。而且这些人都是在华为时就开始做相关研发,许多人都是把方案做好之后带到港湾的。“也就是说,他们利用华为的资源为港湾做事。”“包括后来用华为的技术抢华为的市场,李一男很难说不是一个背叛者。”

脱胎于华为的港湾从一开始就模仿华为,但李一男带领的港湾除了几次在技术上的突破外,其它方面都无法与华为抗衡。

“这很大程度上与李一男的管理能力和魄力不够有关,在这方面李一男都远逊于任正非。”邹先生这样认为。他说:“最典型的像研发投入。华为在产品研发上实行压强原则,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不惜血本地投入,有时甚至孤注一掷。港湾则在研发投入上很不够。而且由于不愿付出高薪,招不到最好的人才,即使招来也留不住。�在华为和港湾都工作过的邹先生说,港湾的薪酬大概只有华为的80%左右。

任正非的领导魅力也非李一男能比。“任的讲话非常具有煽动力,能很快点燃大家的激情。”“李一男则说话轻柔,有时坐得远一点,最后一句话就听不清。”邹先生这样形容。“同时李一男也很暴躁,不能聆听。这种人也许你刚开始愿意跟随,日子久了就会想到离开。”

但相比华为港湾并非毫无优势。首先,港湾的技术起点高,多数员工都是在华为做得不错的。另外,李一男是个技术天才,他对技术趋势等前瞻性问题的把握精准得让人叹服。

“如果没有风险基金的介入,李一男可能不会这么惨。”邹先生认为。

2001年,创办一年的港湾网络,获得了有瑞银背景的华平创投和上海实业龙科创投的6100万美元风险投资资金,其中华平创投直接投资5300万美元,且为港湾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港湾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创业者李一男不得不让出了50%的股权给华平,并由此开始面对资本套现的压力,而李一男也开始丧失对港湾前途的话语权。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港湾的产品线快速扩大,速度快得让人心慌。”“有的产品根本不赚钱,却占用大量的研发力量和资金。”邹先生说,为了尽快上市,港湾急剧扩张。“产品开发得太快,有的产品我们自己都心里没底。有一次甚至遭到了NEC的退货。”这种浮躁气氛在公司上下弥漫,并最终成为港湾的致命因素。“如果港湾没有上市压力,而是集中力量做一些利润高的产品,港湾的前景还是不错的。”“与其说是华为猛烈的竞争压垮了港湾,不如说是基金急于套现的欲望祸害了它。”邹先生这样说。

对于港湾的员工来说,港湾走到这一步的原因和李一男是否重返华为的悬念都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他们正在为自己离开港湾能否得到补偿焦虑。港湾曾经自诩将是对员工最为慷慨的上市公司。现在的李一男将如何面对曾经的许诺?

在任正非的内部谈话中说:“你们的回归对中国科技史都是一项贡献。不一定会说你们输了,我们赢了,应该说我们是双方都赢了。”这也许是任正非对华为与港湾故事最冠冕堂皇的解释。而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能够体味。(李琴)

关于《港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