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反枯”,鄱阳湖湿地生态何解,旱涝急转事件对鄱阳湖流域

2022-09-07 15:36:47 IT技术网 互联网
浏览
摘要:

9月6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7.99米,跌破8米的极枯水位,刷新最早进入极枯水期的纪录。站在星子站往前看,湖泊已变成绿地。胡振鹏曾任江西省副省长,退休后回到母校,担任南昌大学鄱阳湖教

正文摘要:

9月6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7.99米,跌破8米的极枯水位,刷新最早进入极枯水期的纪录。站在星子站往前看,湖泊已变成绿地。胡振鹏曾任江西省副省长,退休后回到母校,担任南昌大学鄱阳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当时生活条件困苦,胡振鹏受过鄱阳湖的恩惠。而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胡振鹏依旧时刻关心鄱阳湖。解决枯水期提前的问题,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成为可选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计划采取“调枯不控洪”的方式运行,主要目标是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尤其今年鄱阳湖出现“汛期反枯”。
“汛期反枯”,鄱阳湖湿地生态何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邓宇晨

9月6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7.99米,跌破8米的极枯水位,刷新最早进入极枯水期的纪录。

站在星子站往前看,湖泊已变成绿地。水位一再降低,几艘大型船只停靠在湖畔,难以起航。原本10月前后才能看到的湖床草原,已郁郁葱葱,成为旅游景点,吸引大批游客。

鄱阳湖湖床草原,游客络绎不绝 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几只白鹭在草间悠然觅食。不过,眼下的草木繁盛也藏着隐忧。每年有差不多43万只候鸟来鄱阳湖区域的越冬,其中三分之一是以嫩草为食的豆雁。等到9月底豆雁来时,这些嫩草已变老。

74岁的胡振鹏正忧心这10多万只豆雁将面临缺食困境。他建议,9月初先用打草机割去现有绿草,让它们重新生长,为豆雁提供合适的食物。

胡振鹏 受访者供图

胡振鹏曾任江西省副省长,退休后回到母校,担任南昌大学鄱阳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一生与鄱阳湖结缘——高中毕业后到鄱阳湖边的农村插队。当时生活条件困苦,胡振鹏受过鄱阳湖的恩惠。

现在,他还记得,当时和同学拿着脸盆到鄱阳湖旁的水洼里捡小鱼,放入锅中一煎就是一顿美味。1977年恢复高考,29岁的胡振鹏考入江西省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学习水工结构专业。“一口气读了10年书”,胡振鹏1987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胡振鹏应导师召唤回到南昌大学。导师嘱咐他,“要好好研究鄱阳湖”。胡振鹏答应了,一头便扎进鄱阳湖,长期致力于鄱阳湖水文生态研究,先后主持完成10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而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胡振鹏依旧时刻关心鄱阳湖。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完整记录了今年6月23日以来星子水文站的每日水位和降幅。

胡振鹏的笔记本里记录了6月23日以来星子站的水位 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目前,鄱阳湖的通江水体面积仅为370平方公里,这与6月23日今年以来最大通江水体面积(3560平方公里)相比,已缩水近九成。环湖地区粮食灌溉成忧,保城镇和农村饮水压力陡增。近十几年,鄱阳湖出现呈趋势性和常态化的枯水情势,表现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历时延长等情况。

鄱阳湖床干涸龟裂的土地 时代周报记者邓宇晨摄

解决枯水期提前的问题,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成为可选项。今年5月9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开启第二次公示。1200页的环评报告详细讲述了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后续影响。

1986年,江西省水利勘测规划设计院提交了《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报告》。 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反复调整修改已有三十多年,争议不断。胡振鹏从连夜撰写材料的“建坝”反对者,转为“建闸”提倡者。

“湖控工程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不同历史阶段针对鄱阳湖当时存在的突出问题计划采用不同的工程措施。”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胡振鹏态度鲜明,“我反对建坝控湖、提倡建闸调节库水位,中间没有角色转换问题,而是对调控鄱阳湖必须坚持的原则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计划采取“调枯不控洪”的方式运行,主要目标是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按规划,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拟建于鄱阳湖的入江水道,位于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工程设计闸轴线总长2994米,拟设置64孔泄水闸,为开放式全闸工程。

鄱阳湖成了大草原 受访者供图

据环评报告,该工程功能定位为: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恢复鄱阳湖水文节律和自然生态,提高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鄱阳湖和长江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兼有供水、灌溉、航运等功能。

反对者的意见也集中在生态领域,包括建议充分考虑对鸟类与湿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专项长江江豚过闸情况监测研究、评估后续水质生态状况等。争论还在继续。

胡振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环评报告已提交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虽未正式受理,但已启动调研工作。近期,江西省水利厅也对外表态,江西已在重点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鄱阳湖干旱,影响几何?

时代周报:近年,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尤其今年鄱阳湖出现“汛期反枯”。你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

胡振鹏:今年鄱阳湖区域的极端干旱,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一个极端气候事件,主要还是气候干旱高温。热带副高压控制长江流域40多天,北面缺少冷空气南下,海上台风作用有限,这种情况下导致了高温和少雨。

今年1-6月,鄱阳湖流域降水量是1219mm,比往年平均值还高7%,但7、8月总共降水只有132mm,比往年减少54%;同时高温导致鄱阳湖今年的蒸发量比以往增加70%以上,使水位快速下降。

鄱阳湖湖床草原,不时可见干涸开裂的空地与低洼 时代周报记者王晨婷摄

时代周报:你详细记录了6月23日以来的星子站水位。如何看待水位的变化?

胡振鹏:6月23日达到今年鄱阳湖的最高水位19.41米,相较以往是略高的,当时还要注意防洪。但在高温和少雨的共同作用下,水位一路下降。到现在即将突破历史最低水位。以往全年最低水位都在1月份前后出现,而现在9月就将突破历史最低水位。

而三峡与今年鄱阳湖的干旱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水利部还发布调度令,要求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补水约5亿立方米抗旱。三峡补水减缓了鄱阳湖水位下降的速度。从7月25日到8月8日,是鄱阳湖水位下降最快的一段时间,每天降幅在20毫米以上,补水的那段时间每日水位降幅大概在10毫米左右。

这就是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江湖关系”,这种江湖关系呈现出三种情况:一叫顶托,即长江水位高,鄱阳湖的水流不出去;倒灌即长江水位高于湖泊,大概每年9%的长江水流入鄱阳湖;三是互不相干。

时代周报:干旱已导致鄱阳湖水域面积减少7成以上,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如何将影响减到最低?

胡振鹏:干旱影响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一般来讲,8月正值汛期,水位在18米以上,现在水位降至8米,湖泊变成草原。

举例来说,原本10月飞来的豆雁是吃的是苔草嫩芽的,现在苔草萌发过早,等豆雁来的时候已经纤维化,无法食用。豆雁是每年鄱阳湖越冬候鸟之中数量最多的,有15万只以上。

鄱阳湖上成群的冬候鸟——豆雁与小天鹅 图源:图虫创意

我判断,今年候鸟来了之后,鄱阳湖湿地的承载力远远不够。候鸟就很有可能跑到农田吃谷子,到鱼塘抓鱼,可能面临“人鸟争食”的局面。

因此我建议,尽量劝阻老百姓赶逐候鸟、伤害候鸟;政府需要准备一笔补偿金补偿农民的损失。另外,我们也在考虑做一些实验,比如在9月把湖床上的草割了,让它重新萌芽,一般长到20天左右正好是候鸟爱吃的时间,这也能提供一部分候鸟食物。

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准备充分

时代周报:长江沿线省份对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的态度是怎样的?

胡振鹏:我们到长江沿线省份征求过意见,主要是湖北、安徽、江苏和上海四个省市。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几个省份的有关部门都没有表示反对。他们的主要诉求是建成后,水利枢纽的调度权应该移交给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进行全流域调控。

时代周报:为什么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会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

胡振鹏:一方面是存在不少反对意见,另一方面方案也在不断修改,内部意见也不完全一致。整个方案的制定是个不断博弈、不断妥协、不断修正的过程,可以说我们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到了最充分。

时代周报: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以缓解类似于今年的极端干旱情况么?

胡振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现在已经明确了原则,就是“调枯不控洪”,怎么建、怎么用,也已经明确了。

按设计,枢纽的调控期在9月-次年3月。4月1日-8月31日,是“不控洪”期,泄水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在9月1日-9月15日,抓住鄱阳湖洪水“尾巴”,蓄水到 14.2米时,也就是利用汛末的洪水,给鄱阳湖蓄一部分水;9月16日以后加大鄱阳湖下泄水量,给长江补水,缓解“三峡”蓄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所以在“调枯不控洪”的原则下,即便有水利枢纽,一般不会在7、8月开启。

呼吁建立干旱预警系统

时代周报:跟其他灾害预警机制相比,干旱预警机制难在哪?

胡振鹏:干旱预警比洪水预警更难,洪水来得快,特征也更加明显。往年鄱阳湖的灾害都是以洪水为主,干旱预警不大受重视。

今年6月23日还是汛期,鄱阳湖出现了最高水位,为了应对后期可能到来的洪水,水库都已经泄到了防汛线的水位;但随之而来的是干旱而非洪水,这也导致水库没有抓到洪水的尾巴,没把水蓄满。

入湖河流呈现树枝状进入鄱阳湖 受访者供图

为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干旱预警系统,根据气象预报确立水库、圩堤以及碟形湖的预警水位。该蓄水的时候要蓄,该拦水的时候要拦。碟形湖提前该下闸的时候该下闸,不能等到主湖区的水退到差不多了,再急急忙忙来下闸,这就叫枯水期的预警。

这需要根据我们积累的经验,科学规划,认真研究,一湖一策,一湖一个水位,把水位管好;同时也要提高管理水平,要有大局意识,从全局出发考量决策。

时代周报:“汛期反枯”,在未来还会出现吗?面对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延长等情况,我们如何建立起应对干旱的长效机制?

胡振鹏:我个人判断,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这种极端事件,可能过几年就会又来一次。

那么鄱阳湖怎么办?指望建闸控7、8月份的洪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会赞成。那么要保护湿地,我认为关键就在于管理好鄱阳湖区的102个碟形湖。

碟形湖是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在国内为鄱阳湖独有。具体指鄱阳湖湖盆中由于入湖泥沙沉积不均自然形成、后来经过加高周边堤坝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水文过程和生态学特征的湖中湖。

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主要由碟形湖构成

时代周报:碟形湖是鄱阳湖最具特色的地理特征。它体现了哪些作用和功能?

胡振鹏:当鄱阳湖水位下降时,碟形湖会依次显露,逐个成为孤立水域。在秋冬季,碟形湖水位相对稳定,可以保持浅水湖泊和沼泽特征。因此,碟形湖也特别适合湿地生态系统发育,沉水植物生物量是主湖区的2倍左右、底栖动物的密度大概是主湖区的2.29~3.31倍。

对于候鸟来说,一般每年9月份湖水位开始消退,迁徙候鸟首先在地势较高的碟形湖栖息觅食。随着主湖区水位消退,位置较低的碟形湖逐步显露,候鸟又移动到低处的碟形湖觅食。这样一个接一个,持续满足候鸟的需求,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这也是为什么候鸟能在鄱阳湖待半年之久的原因。

相比主湖,碟形湖或地势更高,或有闸门,其实是不影响长江流域的利益的。在洪水、干旱等情况下,碟形湖提供了与主湖区不同的生境,在水位高低变化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保持了系统的稳定性。

鄱阳湖夏侯鸟——白鹭在水浅的碟形湖捕鱼 受访者供图

所以为什么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持续延长,主湖区水面最小的时候只有145平方公里,但由于碟形湖的存在,越冬候鸟数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但是今年受干旱影响,根据我们统计,86个1平方公里以上的碟形湖中,33个已经彻底干掉了。其中大概有三成管理得比较好,提前修复好了破损的闸口、圩堤等,现在都还有水,但今年候鸟承载力肯定不足了。

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做好干旱预警机制,比如7月份半个月没下雨,鄱阳湖水位退到某一个点,我们就开始注重碟形湖的蓄水,把损坏的碟形湖闸门修好,这样能为鄱阳湖湿地提供一个缓冲,不至于像今年一样碟形湖都干了,这么被动。

“汛期反枯”,鄱阳湖湿地生态何解相关阅读: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赣江流域水文情势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鄱阳湖赣江流域不同区域水文情势的影响,选择栋背、吉安、峡江、外洲等代表性水文站,将赣江流域进一步划分为赣江上游、坝吉区间、吉峡区间、峡外区间等4个子区域,结合长系列的水文资料,从气候变化下的降雨演变、径流演变、洪水时空分布演变、干旱及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率演变4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赣江流域不同区域的水文情势影响有一定区别。(1)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吉峡区间、峡外区间2002—20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年降雨天数均有减少;而坝吉区间的年降雨天数有一定减少,但年平均降水量则增大了6.4%。(2)降水方面,4个区域的年均降雨天数都处于减少状态。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的年平均流量和大于2 a一遇洪水的发生频率均有大幅下降;而中下游的峡江站和外洲站年平均流量则分别增加了3.6%和1.0%。除此之外,大于5 a一遇的典型洪水来水区域和主雨带总体也呈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3)相比于1960—2001年,2002—2020年流域级旱涝急转事件频率由2.5%上升至10.5%;但赣江上游的气象干旱频率变化不大,而中下游吉安、南昌的气象干旱频率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

鄱阳湖;赣江;气候变化;水文情势;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

肖农(1976—),女,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库优化调度研究。E-mail:12036988@chnenergy.com.cn;

*闫峰(198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研究。E-mail:yfmilan@163.com;

基金:

国家能源集团科技项目(QT/200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69012);

引用:

肖农,闫峰,胡振鹏,等.气候变化对鄱阳湖赣江流域水文情势影响的实证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1,52(11):30-49.

XIAO Nong, YAN Feng, HU Zhengpeng, etal.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hydrological situation of Ganjiang River in Poyang Lake Basin [J].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21,52(11):30-49.

0 引 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通过改变全球水文循环,造成降雨、径流等水文要素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形势的影响,对于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的防洪抗旱对策,保障区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长江流域洪水调蓄中具有关键作用。与此同时,鄱阳湖也是江豚、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除此之外,由于良好的水热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鄱阳湖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鄱阳湖流域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鄱阳湖的降雨、径流、洪水、干旱等水文要素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而且破坏了珍稀动物的栖息生境,对生态安全也造成了一定威胁。

针对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在降水方面,殷剑敏等利用鄱阳湖流域79个气象站1959—2008年的观测数据,揭示了流域近50a的气候变化事实。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鄱阳湖流域的平均气温具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而降水量和径流量方面则有一定的下降。鲁向晖等、韩会明等、刘明霞等使用小波分析、EODF分解、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对鄱阳湖赣江流域长系列的降水资料研究也表明,在2002年左右鄱阳湖的年降水量出现了由多到少的突变。除此之外,HONG等、ZHANG等、高冰等、王怀清等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自2002年起,鄱阳湖赣江流域的降水天数有显著减少,但强降雨天数有一定增多。在径流方面,赣江是鄱阳湖最大的支流,但已有文献中对于鄱阳湖赣江流域径流的变化研究结论有一定分歧。其中WANG等、刘贵花等、叶许春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的分析表明,自2002年以来赣江的径流量呈下降趋势。黄彬彬等的研究则表明,赣江的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值得借鉴的是,黄燕平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气候变化对赣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影响可能有所区别,应当将赣江流域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区域,而后针对不同的区域展开相应的评估。

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针对气候变化造成的鄱阳湖流域降水、径流改变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且一般均认为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后),鄱阳湖流域的气温、降水和径流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一时期洪旱灾害时空分布的变化,目前的研究仍然较少,很难对相关部门的防洪抗旱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结合上述研究进展,本研究的目标是:(1)以鄱阳湖赣江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栋背、吉安、峡江、外洲等代表性水文站,将赣江流域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区域,讨论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降水、径流等水文要素的影响。(2)通过4个代表性水文站典型洪水时空分布的变化分析,揭示气候变化对洪灾的影响。(3)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统计分析,揭示气候变化对干旱的影响。(4)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防洪抗旱减灾应对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鄱阳湖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 研究区域概况

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北长约620 km, 东西宽约490 km, 面积为16.22×104 km2,由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和鄱阳湖组成 (见图1)。赣江是鄱阳湖水系的第一大河,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寮岽,流经44个县(市、区),主河道长823 km(流域范围见图1)。永修县吴城镇以上流域82 809 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51.50%;多年平均径流量675.60×108 m3(外洲水文站),占鄱阳湖入湖水量的47.05%。万安水利枢纽坝址以上为赣江上游,大坝下游设有栋背水文站,坝址至峡江水利枢纽为中游,干流设有吉安、峡江水文站;峡江至南昌市为下游,设有外洲水文站。赣江由南向北纵贯鄱阳湖流域,分析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和洪水时空分布时,以赣江干流4个水文站资料作为代表。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如下:气温和降水资料引自鄱阳湖流域79个气象站1960—2020年的观测数据。径流资料引自栋背、吉安、峡江、外洲4个水文站1960—2020年的水文观测资料。洪水资料引自江西省水文局对赣江1960—2020年的洪水观测,并按照“赣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的洪峰流量理论频率曲线,提取出大于2 a一遇的洪水52场,大于5 a一遇的洪水14次。干旱资料引自江西省水文局对1960—2020年的气象干旱评估数据。

考虑到在已有文献中,有关学者已经借助小波分析、EODF分解、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的气温、降水和径流变化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并对于“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后),鄱阳湖流域上述水文要素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达成了的共识。因此,本研究不再对水文要素的突变检验进行重复性讨论,而重点依据降雨、径流、洪水、干旱资料,对赣江上游、坝吉区间、吉峡区间、峡外区间1960—2001年和2002—2020年间水文情势的改变展开实证分析。

2 降水与径流的演变规律实证分析

统计1960—2020年万安水库集水区域(赣江上游,面积40 231 km2)、万安大坝至吉安区域(面积15 992 km2)、吉安至峡江区间(面积6 521 km2)和峡江至外洲区间(面积18 224 km2)的年均降水量和降雨天数,结果如表1所列。

从降水量来看,赣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 546 mm, 其中1960—2001年为1 555 mm, 2002—2020年为1 550 mm。从分区来看,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吉峡区间、峡外区间2002—20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均有小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8%、1.2%和0.1%;而坝吉区间2002—20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则增大了6.4%。

从降雨天数来看,4个区域的年均降雨天数都处于减少状态。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坝吉区间、吉峡区间、峡外区间2002—2020年的年均降雨天数分别下降了19.6%、9.0%、8.5%和10.3%。值得注意的是,坝吉区间2002—2020年的年均降雨天数相比于1960—2001年下降了9.0%,而年平均降水量却增加了6.4%。这表明相比于1960—2001年,万安大坝至吉安区间2002—2020年间有降水发生时,日均降水量更大。

根据赣江干流栋背、吉安、峡江和外洲站实测流量资料,分别计算1960—2001年和2002—2020年的平均流量,结果如表2所列。

由表2可知,2002—2020年与1960—2001年相比,栋背平均流量减少13.1%、吉安减少1.2%,峡江断面增加3.6%、外州断面增加1.0%。总体来看,赣江上游的地表径流减少现象极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表1与表2,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2002—2020年的年均降水量仅减少了1.8%,而地表径流却下降了13.1%。由此可见,除了降水量减少之外,用水量的增加和植被改善可能也是赣江上游地表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

根据曾金凤等学者的研究,由于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赣江上游的最大城市——赣州市的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均有大幅增长。其中仅在2009—2013年的5 a间,赣州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增加了28.0%和16.5%,总用水量增加了20%。据统计,2017年赣州市共有脐橙面积1.03×106 hm2,20 a前大部分是裸露的或稀疏灌木山丘,常绿阔叶林增加了叶面蒸发。因此,赣江上游地表径流的减少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3 洪水的时空分布变化实证分析

3.1 大于2 a一遇洪水时空分布特点

洪水过程反映流域降水、产流汇流及河道洪水演进的集中效应。从赣江干流栋背、吉安、峡江和外洲1960—2020年的洪水要素资料中,按照“赣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确定的洪峰流量理论频率曲线,提取出大于2 a一遇洪水52场,其中全流域洪水26次,局部区域洪水25次。洪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如表3所列。

由表3可知,大于2 a一遇的洪水时空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1)1960—2001年共42a间发生大于2 a一遇洪水39次,其中全流域洪水19次,局部地区洪水20次。全流域19次洪水中,主要来水于中上游15次、中下游3次、下游1次。局部洪水20次中,发生在上游4次、中上游10次、中下游6次。

(2)2002—2020年共19a间共发生洪水13次,其中全流域洪水7次,主要来水区域全部在中下游。局部洪水6次,中上游1次,中下游5次。

由此可见,与1960—2001年相比,2002—2020年间赣江上游大于2 a一遇洪水发生频率有大幅下降,且明显小于下游,表明雨带有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趋势。

3.2 大于5 a一遇洪水时空分布特点

按照“赣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确定的洪峰流量理论频率曲线,1960—2020年汛期大于5 a一遇洪水14次,其中1960—2020年发生9次,频率为21%,2002—2020年发生5次,频率为25%。61 a间,万安、吉安和峡江最大洪峰流量均出现在1964和1968年,外洲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2010年。

主要洪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如表4所列。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8次洪水(见表4中标*的洪水),产生洪水的暴雨等值线如图2所示。根据栋背、吉安、峡江和外洲洪水过程,用马斯京根河道洪水演进方法计算上游断面洪水演进到下游断面的过程,将下游断面实测洪水减去上游演进的洪水流量,得到区间入流。1960—2020年间8次洪水区间组成如图3所示。

由表4和图2可知,1960—2001年间共有4次大于5a一遇的典型洪水,均发生在赣江上游、万安坝下至吉安区间。2002—2020年间共有4次大于5a一遇的典型洪水,除1次属于全流域洪水外,1次在上游和万安坝下至吉安区间,而2019、2020年的2次典型洪水主要在下游区间。

但从主雨带分布区域来看,1960—2001年4次典型洪水的主要来水均在鄱阳湖流域的南部(赣江上游)、东南部(中上游)、东北部(中下游)或中东(中游)部,2002—2020年4次洪水的主雨带均在鄱阳湖流域中东部(中游)或北部(下游)。

虽然大于5 a一遇的典型洪水数量较少,但来水区域和主雨带总体也呈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根据胡振鹏等学者的研究,这可能与气候变暖造成的雨带北移有关。鄱阳湖流域的降水主要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随着气候变暖,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大,季风环流增强时,造成鄱阳湖流域的雨带北进。但需要指出的是,几年来的气象研究表明,东亚季风的驱动力极为复杂,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北极涛动以及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均对其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鄱阳湖流域雨带和洪水区域的变化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 气象干旱与洪涝急转实证分析

以连续2个月降水量小于相应月份多年平均值的一半,或者1个月降水量小于相应月份多年平均值的25%为作为鄱阳湖流域出现气象干旱的判断条件,统计1960—2020年赣州、吉安和南昌的月降水量,分别计算1960—2001年和2002—2020年干旱发生的次数,结果如表5所列。

由表5可知,相比于1960—2001年,2002—2020年赣江上游(赣州为代表站)的气象干旱频率相差不大,仅由52.4%变为52.6%。但赣江中下游(吉安、南昌为代表站)发生气象干旱的频率增加。其中吉安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1.0%提升至126.3%;南昌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8.1%提升至68.4%。

随着平均气温升高,极端气象事件频发。2002年10月30日赣江中上游出现较大洪水,在枯水期实属罕见;旱涝急转现象频繁发生。1960—2001年鄱阳湖流域,仅1963年1—6月发生过一次旱涝急转。2002—2020年19 a中,2011年全流域出现春夏连旱、6月份急转洪灾;2019年7月洪水之后急转旱灾,时间长达6个月。

1963年鄱阳湖流域平均降雨量1 130 mm, 是有记录以来降水最少年份。1—5月流域平均降水量484 mm, 江西全省无雨天数达85 d, 局部区域河道断流;五河入湖总径流量235.2×108 m3,仅为同期多年平均值的34%;鄱阳湖星子站2月平均水位5.50 m(黄海基面),5月下旬全流域遭遇暴雨,一次降水过程250 mm, 山洪暴发,江河水位急涨,洪水泛滥;赣江等5河入湖流量由4月的970 m3/s增加到5月份的4 140 m3/s, 一些地方出现洪灾。1—6月南昌降水量、外洲站流量和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过程如图4所示。

2011年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1271 mm, 比多年平均值少21%,1—5月份,全流域平均降水量421.3 mm, 比常年同期均值少49%,比1963年同期少13%,属于1950年以来同期最小值。1—5月,5河入湖总径流量251.6×108 m3,比1963年少13%。6月初一场暴雨,流域中小河流遭受洪灾,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由5月份7.73 m上涨到6月的12.38 m, 水位上涨4.65 m(见图5)。

2019年6—7月上半月江西全省平均降水量625 mm, 暴雨集中,鄱阳湖星子站7月17日达到年最高水位18.73 m, 超过防汛警戒水位1.59 m, 流域洪涝灾害损失严重。7月下旬急转干旱,到10月初,流域平均降雨量仅96 mm, 比同期多年均值偏少约70%,冬季继续干旱,8—12月降水量之少,排历史同期首位。有代表性的水文要素如图6所示。

从图4—图6可以看出:2011年和2019年旱涝急转程度比1963年突发性更强烈。气候变暖,大气温度高,其中蕴藏的水汽更多,一旦形成降水,降水强度更大;大气温度高,蕴藏的能量更多,大气环流稳定性差,一旦遇到成雨条件,旱涝急转的几率更大、突发性更明显。

5 讨 论

根据上述讨论,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将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洪旱时空分布的影响列举如表6所列。

由表6可知,本研究与目前已有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既有文献通常将赣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降雨、径流等水文要素的变化;而本研究则进一步将其划分为赣江上游(栋背站以上)、坝吉区间、吉峡区间、峡外区间等几个子流域,研究气候变化对这几个子区域相应水文要素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对年均降水量的影响研究中,文献[7,8,9]表明:赣江流域降水量自2002年起出现由多到少的突变,年均降雨量有一定下降。而本研究表明:虽然赣江上游、吉峡区间、峡外区间的年平均降水量均有小幅减少;但坝吉区间的年平均降水量有一定增加。两者之间略有一定区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文献[7,8,9]将赣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降水量计算所致。在年降雨天数变化的研究中,文献[10,11,12,13]表明:自2002年起,赣江流域降雨天数显著减少,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

在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中,已有文献中对于鄱阳湖赣江流域径流的变化研究结论有一定分歧。其中文献[14,15,16]认为自2002年以来赣江的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文献[17]认为:赣江流域年径流有一定的增加,但增加趋势并不显著。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划分子流域,表明赣江上游的地表径流有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但中下游的变化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气候变化对洪水的影响研究中,文献[19]主要关注赣江中下游的洪峰、洪量要素;而本研究主要从洪水频率方面展开分析,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文献[19]表明赣江中下游的洪峰、洪量并无显著变化。而本研究则进一步指出“相比于1960—2001年,2002—2020年间赣江上游大于2 a一遇洪水发生频率有大幅下降;且大于5 a一遇的洪水来水区域和主雨带总体呈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

在气候变化对干旱的影响研究中,文献[20]认为“进入21世纪后,赣江流域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增大”。本研究进一步指出“气象干旱频率增加的现象主要出现在赣江中下游;而相比于1960—2001年,2002—2020年间赣江上游的气象干旱频率并未出现明显改变。”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主要关注气象干旱。为了更全面地解释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影响,还应进一步对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展开更深入研究。

在气候变化对旱涝急转的影响研究中,不同文献的结论有较大差异。其中文献[21]利用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LDFAI对近50 a鄱阳湖流域的入湖水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进入21世纪,鄱阳湖流域旱涝急转有增加趋势。文献[22]利用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SDFAI对1960—2012年间鄱阳湖五河的控制性水文站进行了分析,认为2000年后鄱阳湖流域旱涝急转有减少趋势。本研究通过对1960—2020年间实证分析,表明2002年后旱涝急转现象有增加趋势,流域级旱涝急转事件频率由2.5%上升至10.5%。但总体来看,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起止年限不同,结论可能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鄱阳湖流域的旱涝急转现象,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7] 鲁向晖,张海娜,胡羊羊.赣江流域1966—2015年降水量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2):168-174.LU X H,ZHANG H N,HU Y Y.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t multi-scale in Ganjiang River Basin from 1966 to 2015 [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21,28(2):168-174. [8] 韩会明,郭红虎,游文荪,等.赣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江西水利科技,2020,46(6):449-455.HAN H M,GUO H H,YOU W S,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Ganjiang River Basin [J].Jiangxi Hydraulic Science & Technology,2020,46(6):449-455. [9] 刘明霞,刘友存,刘燕,等.赣江流域气象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3):52-60.LIU M X,LIU Y C,LIU Y,et al.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Ganjiang River Basin [J].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3):52-60. [10] HONG X J,GUO S L,GUO J L,et al.Projected chang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Poyang Lake Basin based on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4,3(6):511-521. [11] ZHANG Q,XIAO M,SINGH V P,et al.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China[J].Theoretical & Applied Climatology,2016,124(3-4):855-864. [12] 高冰,任依清.鄱阳湖流域1961—2010年极端降水变化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6(1):31-35.GAO B,REN Y Q.Chang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Poyang Lake Basin from 1961 to 2010 [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16(1):31-35. [13] 王怀清,赵冠男,彭静,等.近50年鄱阳湖五大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615-619.WANG H Q,ZHAO G N,PENG J,et al.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ver five major river systems of Poyang drainage areas in resent 50 years[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9,18(7):615-619. [14] WANG R,PEN G W,LIU X,et al.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variations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over the past 55 Years[J].Sustainability,2020,12(3):944. [15] 刘贵花,齐述华,朱婧碹,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J].湖泊科学,2016,28(3):682-690.LIU G H,QI S H,ZHU J X,et al.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runoff changes in Ganjiang River,Poyang Lake basin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J].Journal of Lake Science,2016,28(3):682-690. [16] 叶许春.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驱动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7):103-109.YE X C.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its driving effect on the change in runoff across the Poyang Lake catchment [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36(7):103-109. [17] 黄彬彬,王悦,龙昊宇,等.赣江流域气象要素变化及径流响应关系[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0,39(4):13-19.HUANG B B,WANG Y,LONG H Y,et al.Change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runoff response in Ganjiang River Basin [J].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0,39(4):13-19. [19] 许世超,许新发,刘章君,等.1957年—2017年赣江中下游洪水要素演变特征分析[J].水力发电,2019,45(10):28-32.XU S C,XU X F,LIU Z J,et al.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attribut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Ganjiang River from 1957 to 2017 [J].Water Power,2019,45(10):28-32. [20] 赵梦霞,苏布达,王艳君,等.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赣江和官厅流域径流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6):27-37.ZHAO M X,SUN B D,WANG Y J,et al.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iver runoff at the Ganjiang and Guanting River Basins in the eastern monsoon region[J].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20,16(6):27-37. [21] 罗蔚,张翔,邓志民,等.近50年鄱阳湖流域入湖总水量变化与旱涝急转规律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21(5):845-856.LUO W,ZHANG X,DENG Z M,et al.Variation of the total runoff into Poyang Lake and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J].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21(5):845-856. [22] 王容,李相虎,薛晨阳,等.1960—2012年鄱阳湖流域旱涝急转事件时空演变特征[J].湖泊科学,2020,32(1):209-224.WANG R,LI X H,XUE C Y,et al.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event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from 1960 to 2012 [J].Journal of Lake Science,2020,32(1):209-224.

6 对策与建议

赣江下游及鄱阳湖周边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繁荣。而结合前文的论述可知,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洪灾有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趋势,而且中下游的气象干旱频率也有显著增加,这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新情况,提出下述对策建议。

6.1 赣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提升对策

针对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洪灾有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趋势,结合当地的防洪工程现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防洪能力提升。

(1)城市防洪排涝要放到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统筹考虑,补齐短板、消除隐患、加强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确保在遭遇3~5 a一遇暴雨时,基本不造成灾害损失、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2)任何工程措施都不可能完全应对可能出现的超强暴雨。要充分认识非工程措施应对突发性强暴雨和超强暴雨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类非工程措施。首先,把编制不同频率暴雨淹没范围图和暴雨洪涝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中,使防洪排涝有一定预见期和针对性;影响城市防洪安全的大型水库都应建设暴雨洪水预测预报系统。根据暴雨洪涝灾害预报提前采取应急措施,如提前排泄或抽放城市内湖泊、水塘或废弃河道中的积水,腾出一定容量存蓄降雨径流;制定易受洪涝侵害区域居民转移和确保交通、电力和通信畅通的应急方案,加强居民保护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的教育与培训,有条件的城市利用水上公园或湿地公园作为临时分蓄洪区等。

6.2 赣江中下游的抗旱能力提升对策

针对气候变化下鄱阳湖赣江流域的中下游气象干旱频率增加的趋势,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现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抗旱能力提升。

(1)坚持节水优先,加强水需求管理。需要根据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变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2)根据气候变化下的水文情势改变,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运行目标、调度规则、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通过改进工程运行规则,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局部加固改造,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潜力。

7 结 论

气候变化对赣江流域不同区域的水文情势影响有一定区别:

(1)在降水方面,赣江上游、坝吉区间、吉峡区间、峡外区间4个区域的年均降水天数都处于减少状态;而且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吉峡区间、峡外区间2002—20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均有小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8%、1.2%和0.1%;而坝吉区间的年平均降水量则增大了6.4%。

(2)在径流方面,相比于1960—2001年,赣江上游的年平均流量下降极为突出,其中栋背流量减少了13.1%。在其它测站中,吉安减少1.2%,峡江和外洲则分别增加了3.6%和1.0%。

(3)在洪水方面,与1960—2001年相比,2002—2020年间赣江上游大于2 a一遇洪水发生频率有大幅下降,且明显小于下游。除此之外,大于5a一遇的典型洪水来水区域和主雨带总体也呈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

(4)在干旱方面,相比于1960—2001年,2002—2020年赣江上游的气象干旱频率相差不大;但中下游吉安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1.0%提升至126.3%;南昌的气象干旱频率由38.1%提升至68.4%。而且随着平均气温升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流域级旱涝急转事件频率由2.5%上升至10.5%。

在旱涝急转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结论可能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鄱阳湖流域的旱涝急转现象,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杂志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期刊(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主,同时也报道国外的先进技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工建筑、工程施工、工程基础、水力学、机电技术、泥沙研究、水环境与水生态、运行管理、试验研究、工程地质、金属结构、水利经济、水利规划、防汛抗旱、建设管理、新能源、城市水利、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水利现代化、国际水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