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刚动点科技创始人

2022-09-13 22:03:36 IT技术网 互联网
浏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卢刚动点科技创始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坚果手机的公司简介

锤子科技是一家制造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公司,公司的使命是用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打造用户体验一流的数码消费类产品(智能手机为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公司的英文名“Smartisan”,是由“smart”和“artisan”组合成的词,意思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工匠”。

在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安卓手机阵营里,锤子科技的团队格外擅长软件的图形界面和用户体验设计,并精通硬件的工业设计。

2011年11月底,罗永浩应邀去小米总部和雷军会面。罗永浩当初只是希望和小米合作,但发现自己的一些理念和雷军有冲突,遂萌发了自己做手机的想法。

2012年4月8日,罗永浩在微博上表示将注册公司开始做手机。

2012年5月28日,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10万。经营范围为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并未涉及手机设备制造或销售。

2012年6月,罗永浩在北展剧场演讲中透露,将先做ROM,再做手机。

2013年2月21日,罗永浩在微博中透露将在2013年3月27日发布他们的手机 ROM ,并且将其命名为Smartisan OS。意思为智能时代的工匠。

2013年3月27日,锤子科技正式在国家会议中心发布了 Smartisan OS 操作系统。

锤子科技总部

2013年7月1日,锤子科技办公地点正式由新中关大厦搬至望京摩托罗拉大厦。

2015年12月29日,锤子科技宣布办公地点将搬至北京望京的绿地中心。

2014年7月,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Smartisan T1智能手机获得由日本设计振兴会主办的Good Design Award设计奖中的“G-Mark国际工业设计奖”。[7]

2014年11月,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Smartisan T1智能手机获得“星火国际工业设计大奖”中的银奖(Spark Design Awards-Silver)。

2015年1月18日,在2015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Smartisan OS手机操作系统获得“2014 中国互联网年度创新产品大奖”和“最佳用户体验奖”两个奖项。[8]

2015年2月28日,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Smartisan T1 智能手机获得了第62届 iF设计奖金奖。Smartisan T1 智能手机包装获得了 iF 设计奖。其中 Smartisan T1 手机所获金奖为最高级别奖项,这是自 iF 设计奖成立以来,中国大陆智能手机产品首次获得 iF 设计奖金奖。同时,这也是本届 iF 设计奖唯一获得金奖的手机产品。 [9]

2015年3月28日,在动点科技(TechNode)举办的 CHINABANG Awards 2015 发现中国创新的力量年度盛典中,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获得“年度创业公司”大奖。

【如果觉得回答满意,请采纳,谢谢。】

2019年的新闻主要内容

何谓新媒体,何谓旧媒体,媒体之间又有哪些内容之争?崔宇认为,所谓新旧媒体之争,最大在于机构媒体与自媒体之争,而现在机构媒体和自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内容角度来说,机构媒体的内容更注重真实性,版权的规范,内容的深度调查,是机构媒体一直不愿意放弃的对内容的坚持,而自媒体更具个人化的色彩及情绪化,可能也突破了传统媒体操作手段,或者突破了监管,而情绪化的内容总是更容易引起共鸣。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也在逐步机构媒体化。“自媒体和机构媒体有各自擅长的领域,相互借鉴,共同成长才是媒体内容行业的良性发展趋势。”

媒体内容价值再定义圆桌讨论

在2019年媒体内容价值再定义的讨论环节,新浪新闻副总编辑王薇、凤凰网旅游频道主编许玥、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丛刚、梅斯医学副总编张博成、动点科技Technode英文主编John Artman,悉数到场共同讨论如何定义优质的媒体内容及2019年媒体内容的方向,并对内容付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所谓优质内容,主要有三个界定维度,首先是价值,满足一定人群的内容需求;第二,恰当的媒介传播;第三,对于用户本身的交互性或者互动性。而用户对于评价优质报道的标准依然是追求内容的速度、温度、深度,其中对于行业媒体来说,追行业热点、坚持报道品质,精准人群内容的投放尤为重要。当谈及内容付费,在座的媒体人都表示:对于版权的重视和每个平台对于优质版权获取的竞争也会越发的激烈。

「技术」

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与人机协作的影响

腾讯网AI项目总监,腾讯内容机器人产品负责人,前腾讯财经主编刘康

人工智能是当下媒体行业最热的关键词之一,腾讯网AI项目总监,腾讯内容机器人产品负责人,前腾讯财经主编刘康表示,目前,AI在媒体中的应用主要围绕着“算法辅助、内容生产和分发”,而当提及AI对于媒体行业的影响,刘康始终认为“人始终是最重要的。AI承担了很费时费力的底层工作,更多的媒体人依然在专业领域深耕,比如去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当事人,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媒体业务环节,也是AI 永远不可能替代的。”

钛媒体内容合伙人兼执行主编 杨瑨

关于技术是如何驱动媒体变革这个话题,杨瑨认为技术改变的主要是两端,一端是受众信息获取的方式被改变。另外一端是生产者所在的媒体形态不断变化。而不论技术如何革新,媒体从业人的洞察力与事件敏感度始终是技术无可替代的,在未来的媒体行业,技术的介入将解放更多生产力,让更多采编人员专注做深度内容和有影响力的内容。

科大讯飞媒体行业咨询总监 谢陶欣

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助力媒体发展?谢陶欣认为,人工智能更擅长计算,包括语音识别、翻译、自然语言阅读等,结合媒体采编播审存各个环节帮助媒体提升生产效率,但是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更多的还是需要人主导,未来将会是人类和AI共同帮助并发展的世界。

在美通社MOSP媒体开放平台媒体合作伙伴交流环节,更有来自各个行业的15位媒体人,包括:全球企业动态创始人张晋、中华万年历品牌公关付瑶、科技日报国际部海外媒体传播联盟主任王俊鸣、环球网品牌总监卜时鸣、第一财经华北品牌中心总监李沁菲、36kr品牌公关经理车铭德、腾讯自选股直播运营李钊、互联网周刊市场经理贺思宇、亿欧网品牌经理袁婧、DoNews商务经理黄宇、Time out市场部经理天宇、旅游刊闻旅派市场总监王芳、中国能源报总编辑助理分管新媒体王海霞、慧聪机械工程网高级编辑张庆、看了吗资源拓展与渠道部总监于莉莉,他们作为美通社合作媒体代表,共同分享2019年关键词及2019年所在媒体目标关键词。

“跟谁学”里面的视频,怎么下载到手机里?

“跟谁学”里的视频是不可以直接下载到手机里的,为了方便观看,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进入跟谁学首页之后,点击“视频课”;

2.

然后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教学视频;

3.

进来之后,点击右下角的“加入课程”,就相当于是下载了这门课程了哦;

4.

返回到“我的”个人中心页面之后,点击“我的课程”,就能看到刚刚加入的课程啦。

谁是中国版TechCrunch

美国的TechCrunch原班人马相继离职,中国的学徒们应该怎么模仿?

_文/曲琳

对于很多美国IT创业者来说,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查收邮件,而是上TechCrunch看行业新资讯。这家诞生于2005年的科技博客在2010年被美国在线收购,但江湖地位积累多年,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拥有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美国创业者评价,“能被TechCrunch报道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原班人马相继离职的消息,也让人对这个网站的前途心存疑虑。

10月底在北京举办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吸引了无数中国创业者的关注。而处于全球创业焦点之一的中国当然不乏TechCrunch的追随者,科技博客、科技媒体在近几年扎堆出现,线上数据库甚至融资平台也应运而生。若将其暂统称为IT创投圈网站,它们的定位都可大体归纳为“IT行业的创业与投资”。

它们的出现毕竟是件让创业者们受益的好事,但几个问题值得思考:这些站点的信息源不免雷同,究竟是立志做中国的TechCrunch,还是TechCrunch的中文版?其中一些网站已经拥有了风险投资背景,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被当做生意来进行运作,那么它们是否会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难道只能靠线下活动、数据库与融资平台来扩展想像空间?而在接受投资之后,背后的投资方大佬是否会掌握话语权,进而弱化它们的第三方媒体身份?

科技博客——活动是标配

代表案例:36氪、动点科技、爱范儿、Tech2IPO

这些网站多是报道IT领域早期创业公司、投资案例,以及一些行业评论以及原创访谈等。他们与Techweb为首的科技媒体的区别在于,后者强调转载,而前者可以体现出博主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此类科技博客的新闻源往往包括TechCrunch与一些外媒,若网站内容偏向于报道中国网站,自主采写的比重会更多。

它们的另一个“标配”是线下活动,例如Tech2IPO的Startup Engine(创业引擎)、36氪的“开放日”、动点科技的“TechNode Touch(TNT)”沙龙。线上广告难挣钱,因此线下活动任务繁重,可以通过其挣赞助费,找到读者并进行沟通。

数据库——自然衍生品

代表案例:D.Tech2IPO、动点智库

信息量的增加促使这些网站构建自己的数据库。据称,Tech2IPO数据库的母公司是一家新型股权交易所,内部数据库处于非公开状态,而他们的线上数据库D.Tech2IPO采用Wiki 的协作方式开放编辑接口,并拥有专门的项目评审团队进行筛选,但目前盈利方式并不明晰。

融资平台——社区?生意?

代表案例:Angel list、AngelCrunch、36氪私密投资人群组

这个灵感要归功于美国的Angel list,它更像一个实名认证(需要介绍)、目的性明确的窄众社区,汇集天使投资人与创业项目,可以双向沟通并看到对方的圈子;而国内出现的AngelCrunch据说得到了李开复(微博)的投资,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商业计划书、估值模型等指导,其介绍中提到,已经建立一个项目筛选团队,包括技术专家、投资人、产品经理、运营专家,经过近三个月线下约谈筛选了超过500个项目,此外若投资人希望领投时还可以向关注者群发信息号召大家跟投。不过投资毕竟需要多次线下洽谈,能否投资成功很难监测,因此这类网站是否会收取服务费尚难以判断。

App“门户”——涉及交易

代表案例:威锋网、雷锋网、App汇

无线互联网的兴起使每个App应用开发小组都可以拆分为一个小型创业单位,App应用数量繁多,将此类网站归纳入“IT创投圈网站”也不为过,一些科技博客也拆分了专注于无线互联网的版块作为“副牌”网站。“在苹果公布iPhone的同一天诞生”的威锋网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从社区讨论平台到资讯发布,再到自主研发App应用或认证开发,走向多元化发展;App汇还推出了“限时免费”,用户对一款收费感兴趣可以将其标记为“想用”,限时免费时网站会进行通知,或者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分析并推送应用。

盈利不乐观,不如选择小而美

刘二海(微博):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

国外几乎所有重要的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都有科技板块,对创业公司也时有报道。科技博客非常受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欢迎,但盈利却不是很乐观。有消息透露TechCrunch售价是3000万美元,比起众多互联网企业的并购,这并不算很大。

未来这类企业的走向会是什么呢?它们有可能做得很大吗?下面给出了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媒体,一方面从创业媒体延展到科技媒体,另一方面是后台数据和素材,通过多种外部表现形式表现,比如会议、视频、杂志、网站、选秀、活动等。

其二,专业的科技创业媒体。可以做得非常专业,非常有影响力,但可能不能太着急赚钱。最终,会成为一个小而美的企业,像TechCrunch一样。

其三,做成电视媒体。《波士堂》、《谁来一起午餐》都是很好的形式。原来《赢在中国》也曾红极一时。值得借鉴的是动画“喜羊羊”,在电视上没有多少收益,通过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不同渠道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善于转换有时候非常重要。

因为不够独立,所以无法犀利?

卢刚:动点科技创始人

我从2006年在英国的时候做科技博客向老外介绍中国网站,后来2007年有了中文站。当年我们那批科技博客剩下的不多,每年都有新的博客起来,今年年初TechCrunch被收购,很多人没想到博客也能做这么大,好像突然像个生意了,听说有些博客还拿了投资,我觉得对行业来说是个促进。

我们都想做成中国的TechCrunch,但是我们不能以一个单纯的媒体来解读TechCrunch,Michael Arrington最初几年没有那么犀利,但是积累几年后就锋芒毕露;今年TechCrunch卖给了美国在线,由于是卖给媒体,所以相对容易保持第三方身份,但Michael Arrington想同时做投资,让自己指定的人才执掌博客,他的东家美国在线不同意,他甚至希望把TechCrunch从对方手里重新买回来,这一点很值得佩服。

但是中国很难容得下Michael Arrington这样有个性的博客掌门,很多互联网大佬会不爽你,加上你又拿了些投资,谁也不知道能独立多久。包括我自己也是,曾经有一个谷歌的VP来上海,介绍我给她的朋友,说我有点像中国的“Michael Arrington without attitude”,我后来想了想,说的有点意思。国内的科技博客个人色彩的东西不够多,有变成下一个Techweb的倾向,所以我不愿意接受公司性质的投资,最好是个人名义的投资,还得加上一条,尊重我们团队的自主性。

盈利模式也是个问题,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就是投广告先问流量,科技博客其实相对窄众,挣不到广告只能认了,我现在能想到的盈利方式只有做活动找赞助;做数据库是个自然而然的决定,最好做到维基百科那种自动更新的状态,但是不知怎么挣钱;有人做类似Angel list的模式,但是运营者一定要足够懂投资和创业,本身把这个社区做起来就很难;可能博主自己去做投资是一个办法,虽然我一家都没投,但是总有人问我最近投了哪些项目,他们觉得你离创业公司近就应该去做投资。我们既是创业者又是媒体人,总之,科技博客这件事想做好挺难的。

如何持续保持创业初期的激情

编者:本文作者为苏河汇创始合伙人罗钥。 最近越发的感觉力不从心和不在状态,效率和执行力似乎都比往前大打折扣。 我一直都有制定计划的习惯,每天睡觉前回顾今天计划的完成情况,制定明天的计划并标注在日程表上。在刚创立苏河汇的那段时间,状态就像打了鸡血,每天的计划都能按时完成,就是完不成也不会挪到明天,不睡觉也得做完。 而最近每天未完成的计划越来越多,晚上看着日程表上密密麻麻未做完的to do list,一个一个的拖到明天的计划里,就会反思,今天的时间又是怎么被浪费掉了。第一次内心很痛苦很纠结,第二次对自己说再放纵最后一次,第十次时就麻木了。 当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晚上都机械的在calendar里拖、拽、拖、拽,终于有一天,我感觉执行出了问题,需要在执行和效率上进行反思。 同样的,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发现了问题。原有的状态找不到了,每天早上起不来,起来后一天都很困,工作中与人沟通似乎有了障碍,演讲时大脑反应迟缓,我那盲目的自信也一并消失不见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在我一个人身上发生,这是每个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创业初期,我们一定是处于极端的亢奋状态,做任何事情都是如鱼得水,信心满满。但几个月后,尤其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我们会发现,原有的状态,自信心突然就找不到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持续的保持这种状态呢?答案只有一个:输给了自己。 创业前5个月劲头最足,怕就怕在5个月到5年这段时间里,没持续的保持住这个状态。一般挺过5年的,都成功了。 在多次创业的过程中,曾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前面我选择了逃避,而这一次必须要正视。这一次绝不允许失败,因为我已没有退路。 在经过一天的静思后,我找到了问题。原来还真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香烟、游戏和睡眠。 香烟在多年前其实早已戒掉,只是最近和兄弟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又染上了这个陋习。而且多年没抽,一抽起来瘾还挺大,难怪最近头脑不够用反应迟缓,看来烟抽多了会变傻这话是真的。 游戏一直是我最大的娱乐方式,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放松。刚开始创立苏河汇时哪里有时间玩,但最近却又开始玩起来,而且一旦开始就没完没了。 至于睡眠,很多朋友认为我本来就不怎么睡觉,如果再戒2小时那岂不是就不睡觉了?那是创业初期拼命的我,最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能睡7小时。难怪早上起不来,白天老想睡,原来是睡得太多,越睡越困。 要突破自己,就必须戒掉它们。我扔掉了还没抽完的香烟,卸载了游戏,强迫自己每天少睡2小时。 坚持几个月下来,发现丢失的状态又回来了,每天的计划基本能按时完成,执行力和效率得到了提升,上台演讲和与人沟通更有信心。少睡几小时,但白天精神越来越好,我终于突破了自己。这其中的奥秘,一切都源于重新找回了精神支柱。 我戒烟戒游戏牺牲睡眠时间并坚持自律,每天早起两小时,开始一个小时的晨跑,一个小时的阅读,看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看到别人都在偷懒,自己却在坚持,这样可以给自己找到向上的力量。 我非常敬佩两位创业者,一位是自媒体人罗振宇,一位是我的同行台湾appWorks创始人Jamie。他们早已取得成功,每天很忙,也不缺钱,但为什么还是坚持早起,坚持每天发一篇高质量的博文?这种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甚至可笑的重复,对他们自己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他们深知自律的规矩一旦被破坏,多年沉淀下来的自信和气势就会像风筝断了线一样在顷刻荡然无存。魂没了,精神的寄托没了,此时的创业者是最危险的。但这种自律一旦能坚持下去并持之以恒,这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让他们持续的保持激情和自信,这样的创业者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创业者。 把想法付诸行动容易,但把行动持续的执行才是最难的。成功没有密码,成功的秘密在于不断的重复和自律。请不要小看重复的力量,也不要觉得执行的枯燥,将简单的事情重复一千遍就是不简单,将平凡的事情重复一千遍就是不平凡。把想法付诸行动容易,但要耐得住寂寞持续的执行才是最难的。 创业要经过四个阶段,从“无知的乐观”到“知情的悲观”再到“价值观的颠覆”最后进入“知情的乐观”。“价值观的颠覆”往往是创业者最难坚持的时候,取得了一些成绩,遇到了无法想象的难题,很难保持创业初期的兴奋状态,这个时候要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才能保证持续的激情和执行力。在没有精神支柱的时候要想办法找回精神支柱,而自律往往是找回精神支柱最好的方法。 创业是一场心灵的修炼,一旦创业者学会自律并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和重复,离成功就不远了。 —————— PS:动点科技微信公众账号,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搜索"动点科技"、"technode”。我们会每天精选创业文章与大家分享,也欢迎通过微信平台交流。 另,希望获得报道的团队,可邮件tip@technode.com,介绍你们的产品和团队,并留下联系方式,我们的编辑会尽快跟你们联系。

关于《卢刚动点科技创始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